苏州为什么喜欢吃面解析苏州与面食的历史“情缘”
苏州是南方城市,但这里的人却偏爱面食,来到苏州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面店,面的吃法也是层出不穷。其实当你了解苏州的历史后,就会发现这里与面的不解之缘,为何当地人会如此喜欢吃面。要说最早的挂面就是出自苏州,恐怕这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苏州人和面的故事可以从宋朝开始讲起。那今天就趁此机会来给大家讲讲苏州于面之间的“情缘”,感兴趣的朋友就来了解看看吧。
如果要选择一样美食代表苏州,那唯有苏式汤面。苏州谚语说“面要头汤、浴要浑汤”。意思是吃面要趁早,用精心熬煮的第一锅汤下出来的头汤面汤色最清、味道最鲜。由此可见老苏州的头汤面是何等重要。
对于北方人来说,总觉得吃米的南方人对面食不太感冒,但对于鱼米之乡的苏州,这却一个极大的误解。长久以来,产米的苏州人却把“吃面”当成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和传承——爷爷带着儿子吃面,儿子带着孙子吃面,口味传承,习惯传承。直至今天,当你旅行到苏州,看到满大街各种“XX兴”招牌的面馆,以及面馆里几十乃至上百种面的选择,你就会知道这座城市对面的执念有多深?
一、最早的挂面出自苏州
虽然总有“南人饭米,北人饭面”的说法,而苏州人对本地的一碗面情有独钟。而这一碗面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初年。
据南宋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说:“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靖康之耻后,金兵入侵逼得宋室南迁。使得江南地区人口急剧增多,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必然会让江南地域的文化发生巨大变化。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一日三餐的改变,大量“饭面”的北人到来,使得面粉需求变得空前高涨,以至于“绍兴(1131-1162)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意思就是南宋初年时,由于麦子市场需求量大增,而江南农民种麦子的利润竟是种水稻的数倍。同时,官府也出台了鼓励政策“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
这么多北方人来到这里,“吃面”的习惯自然也来了,所以有了类似“无锡包子苏州面”的说法,往上溯源都是南宋年间。
而当时凡是面食均称之为饼,《靖康缃素杂记》就记载:“几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渝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而汤饼又叫煮饼,宋代本就处于向面条的转型中,汤饼后的索饼,也就是面条的“祖先”。
从此,苏州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方为糕,圆为团,扁为饼,尖为粽”之外,又多出了一种“条为面”的新食法。
而到了南宋中期,目前记载的最早的挂面“药棋面”已是天下闻名,而它是平江府(苏州)昆山县的特产。成书于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的《玉峰志》中就有这样记载:“药棋面,细仅一分,其薄如纸,可为远方馈,虽都人、朝贵亦争致之。”将面条脱水成干,耐保存,易携带,能运往当时的都城杭州,寻常的食物已被改良成馈赠佳品,成为贵族官僚们喜爱的馈赠之物,说明它还具备了保健食品的疗效,这既是苏州人对面食发展的贡献,也是苏州人精心于食馔的一个例证。
二、两三百年的融会贯通
可苏州毕竟是种米的嘛,只靠特殊年代的短时间移民,能彻底改变一个地区的习俗吗?
当然不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从明清年代起,苏州经济地位的改变。这个唐宋时期的“江南小城”,随着中国经济版图的变迁,突然华丽转身,一跃而起成为中国东南的商贸重镇。
比如明朝弘治年间,朝鲜官员遭海难漂流中国,经明朝官府救助,沿大运河北上回国,后写成了《漂海录》,其中就有他对于苏州的繁华记录,而崔溥经过的自胥门经金门、阊门直至枫桥一线运河流经处,均是苏州的重要商业区。崔溥行后不久,唐伯虎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阊门即事》,诗中云:“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商业的发展,让苏州从明朝开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的同时,又成了一个人口流动的中心。天南海北的商客云集在此地,“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都大幅度增加,随之激活了城市日用品的消费,饮食业也就火速发展起来。
然后各地人员汇集,苏州流动人口中商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天南海北的商人往这里凑,带来的都是他们家乡的货物,从手工业原料到吃穿用度所需各种商品无不具备,几乎当时各个行业都有明确的外地商帮经营。例如蜡烛业多为绍兴人开设,煤炭铺行多为宁绍商人开设,烟店则多为河南、福建商人开设,晋商则多经营钱业,经营粮食业的多为湖南商人。酱坊一业,则共有徽苏宁绍四帮,共计86家……
另外,各种会馆也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苏州的会馆最早创于万历年间,到乾隆时为最高峰,这也充分反映了苏州的工商业日趋繁荣的轨迹。据碑刻资料的统计,明清时期苏州的会馆,就增加到近百所。
这么多人,南来北往地在此汇集,吃饭当然是个大问题,餐饮口味很重要,特别是会馆和会馆周边,往往就能找到最有那个地方特点的美食。这就好比前些年北京驻京办没有裁撤之前,北京老饕们总爱去各地驻京办寻找美食一个道理。换句话说,苏州作为明清两代最重要的移民城市,在这两三百年的融会贯通中,各地的方言和滋味,渐渐都融入在这一碗包罗万象却汤清气正的“苏式面”中。
三、乾隆曾是苏式面的最佳推广人
苏州碑刻博物馆里,有一块光绪三十年(1904)的《苏州面馆业各店捐输碑》,让面馆从利润中,每千文捐一文,作为公所公盛之用。
刻录在碑上的面馆有八十八家,捐了一百五十文以上者有三十余家:观正兴、松鹤楼、正元馆、义昌福、陆正兴、张锦记……这些名字很多依旧在苏州的大街上抬头就能看到,当然能上这块碑的,基本上都是相对较大的面馆,估计很多小面馆还排不上座次。
吃面,终于成了在苏州生活的标配。
其实,当年的“苏州一碗面”,影响已远不止在姑苏。
在民国十七年(1928)出版的《杭俗遗风》中记录了不少在清道光、同治年间杭州旧俗。而在“苏州馆”的条目下就清楚写道:“苏州馆店所卖之面,细而且软。有火鸡、三鲜、焖肉、羊肉臊子、卤子等,每碗廿一、廿八、三四十文不等,惟炒面每大盘八十四文,亦卖各小吃并酒、点心、春饼等,均全此为荤面店。尤有素面店,专卖清汤素面与菜花拗面,六八文起价,如上斤则用铜锅,名‘铜锅大面’,再三四月间,添卖五香鳝鱼,小菜面汤亦各二文。”这至少能说明,也就是说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苏州的一碗面早已在江南打开市场了。
当然苏州面的最重要的推广大使,大概是乾隆皇帝,在苏州的书场里听评弹,你大概时常听到他,吃完一碗面,心满意足打个饱嗝。据说大名鼎鼎的“奥灶面”,是他和一个有点耳背的昆山好婆误打误撞的结果,“鏖糟”二字本是苏州土语,意思是“龌龊的很,脏兮兮不干净”。但乾隆爷偏偏把它理解为“奥灶——奥妙在灶头”,一下子名扬海内。
而文章一开头的枫镇大面,在评弹里又是吃货乾隆的功劳,他微服来到枫桥镇,又累又饿,敲开一家小面馆的门。谁知这店主是烂赌鬼,无心经营,店里没啥吃的。于是,他随手抓来食材和调料,乱烧一顿:没有骨汤就用剩下的鳝鱼骨熬汤,没有酒去腥,临时抓起酒酿,没有面浇头,拎起一块还没上卤的白肉,凑出一碗汤面来。结果,天子不出意外的大大点赞,于是这碗在枫桥镇的面日后名声大震,还好没叫“赌鬼面”。
不过,乾隆爷在苏州各类奇闻异事颇多,多半故事类型都是苏州寻常之物,皇帝偶然碰到后惊为天物,大加赞赏。究竟是皇帝老儿见识太浅,还是天子品位独特,站位高才能发现普通人发现不了的美?苏州百姓大概都认为是前者:皇帝老儿其实也蛮可怜的,深宫禁地中实在是吃不着什么好东西。
当然这种自信,源自于明清两代,苏州各行各业的手工业产品都是领风气之先,所谓苏作更是精致优雅的代名词。而苏州面,也如明清的谚语“苏州样,广州匠”,要的就是精细。周星驰《食神》里那句“一碗杂烩饭也要用心做”,放在一碗苏州面里,实在是最普通的要求。所以,一碗苏式汤面,见证的不止是中国经济版图的变迁,更是苏州人生活和性格的缩影:精致内敛,不张扬,看似简单平常,却底蕴深厚。
吃这样一碗面,何尝不能吃出多少人生真谛!
作者:杨基宁
河南名吃十大排行榜是怎样的?
河南名吃十大排行榜是:胡辣汤、烩面、开封灌汤包、安阳扁粉菜、武陵油茶、博望锅盔、灵宝肉馍、洛阳牛肉汤、壮馍、浆面条。
1、胡辣汤。胡辣汤是逍遥镇的最为有名,是河南人最喜欢吃的早餐之一,胡辣汤加了胡椒所以叫胡辣汤,胡辣汤的汤汁浓郁,颜色好看,汤汁粘稠、香辣可口,胡辣汤有养心,益肾、健脾,止渴的功效,品尝到正宗胡辣汤的味道,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在家里做胡辣汤打汤的场面,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胡辣汤搭配油条是更好吃的。
2、烩面。到河南一定吃河南的烩面,烩面的精华全部在汤里面,大锅里都是原汁原味的肉汤,水煮开了,把面下入锅中,煮熟捞出再浇上肉汤,放上肉片和青菜,你不用吃光是看着就可以让你食欲大增,有的人还会配上香菜和辣椒油或者糖蒜、陈醋那味道就会更好了。
吃烩面的时候你可以一边吃面一边喝汤,烩面里可是营养很全的,有汤、有面、有肉又有菜,如果你下班饿了,吃上一碗河南烩面,真的会让你横扫饥饿回味无穷,河南的烩面你天天吃都不会腻。
3、开封灌汤包。灌汤包顾名思义就是馅儿里有汤的包子,在我看来开封灌汤包是一种高大上的美食,在北宋时它可是皇家食品。
慢慢的才上了平常百姓家的餐桌,灌汤包的个头很均匀看着美观,里面的内容更是很别致,面皮薄薄的,肉馅儿里还有汤,这也是把吃面吃肉和喝汤的人的需求糅合在一块儿了,这种灌汤包让你看着就有食欲。
为什么苏州人特别喜欢吃面?
但苏州人为什么喜欢吃面呢?特别是早上吃面条的量,不低于任何北方城市,这个问题要从历史说起:
靖康之乱后,宋朝迁都临安,也就是今天杭州,宋朝时期苏杭等地都属江南道,随着都城迁移,大量人口从开封等地南下而来,兵荒马乱的岁月,交通又不发达,能千里南下的都是达官贵族,杭州作为政治中心,官居较多,苏州(平江府)作为江南的经济中心,商贾居多,这些人虽渐渐的适应了米饭,但同时也把吃面的习惯渗透到当地的饮食中。于是淮河以南才渐渐有了麦子的种植。所以苏州人特别喜欢吃面。
为什么苏州人早点喜欢吃面?
苏州人早点喜欢吃面的原因有几个可能的解释:
地理环境:苏州位于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土壤肥沃,盛产小麦。小麦是制作面食的主要原料,因此苏州地区的面食文化比较发达。面食在苏州的传统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人们早餐的首选。
饮食习惯:苏州人的饮食习惯偏向清淡、精致,注重食材的原味和口感。面食制作简单,口感丰富,能够搭配各种配料和调料,适应不同口味的需求。面食的烹饪方式多样,可以煮、炖、炒、蒸等,满足了苏州人对于多样化早餐的追求。
历史文化因素: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苏州的早点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面食作为一种传统的早餐食物,被苏州人所喜爱和传承。
需要注意的是,饮食习惯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个人口味和地域偏好也会有所不同。虽然苏州人普遍喜欢吃面,但并不意味着每个苏州人都一定喜欢吃面食。饮食习惯是多元化的,因人而异。
太和板面为什么没有像黄焖鸡米板那样遍布中国?
太和板面为什么没有像黄焖鸡米板那样遍布各地呢?因为和黄焖鸡米饭的商业模式不一样,所以注定做不到全国。
太和板面也称为安徽板面、太和羊肉板面,是太和的一种特色小吃;该菜品因在案板上摔打而得名。
该菜品通常用面粉加食盐、水搅拌,和成面团并揉搓,制成小面棒,涂上香油码好。制作时,边摔边拉,板面由此而得名;煮好的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放上青菜,浇上汤料;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汤料,使人食欲大增。
制作方法
步骤1、先把精选新鲜生牛油切成小块放入锅中,把小料一起放入,大火熬制1小时,油温升到200度左右后,生油练熟后把小料捞出。
步骤2、油温降到100度左右放入大料、葱、姜、八角、白芷、香砂、白扣、桂皮、毛桃、良姜、丁香、肉蔻、草果等以上香料,由100度慢升到200度左右,用1小时左右时间,放入干辣椒在整个炸制过程中要不停搅拌,使大料辣椒受热均匀,炸成稍微变色,再放入牛肉切成1.5厘米见方小块,大火炖40分钟牛肉八成熟即可。
步骤3、最后放入细辣椒面、盐、番茄酱,搅匀出锅。
步骤4、取适量底料加入适量的水,改用细火熬煮约30分钟,最后加盐、黄酒、鸡精、味精、冰糖等调成味汤。
了解一碗米粉的来历?
关于米粉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是古代中国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民众避居南方而产生的类似面条食品。另一说法是秦始皇攻打桂林的时候,由于当时北方的士兵在桂林作战,吃不惯南方的米饭,所以当时的人就用米磨成粉状并做成面条的形状,来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情。
据传是古代中国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民众避居南方而产生的食品。另一说法是秦始皇占林桂林的时候,由于当时北方的士兵在桂林作战,吃不惯南方的米饭,所以当时的人就用米磨成粉状并做成面条的形状,来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情。
桂林米粉到了清代和民国年间,可谓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朝时,桂林轩荣斋的炒粉、会仙斋的卤粉、易荣斋的汤粉,各有绝活,吸引了无数的回头客。三斋之间不是以拆对方的台而后快,而是互相勉励,各出奇招,你卖汤粉,我就卖卤粉;你卖卤粉,我就卖炒粉,既公平竞争,又都动足脑筋,翻新花样。因此,“三斋打擂”的典故,至今仍令入津律乐道。
米粉
米粉(5张)
桂林米粉,后来派生出凉拌纷、酸辣粉、三鲜粉、牛腩粉等等,给米粉注入了无限活力。而桂林米粉对柳州螺蛳粉、广东卷肠粉等的包容,又充实了桂林米粉厚重的基石。桂林米粉,就有了三天六夜说不完的话题。
且不说李宗仁当了代总统,派专机来桂林要米粉送往南京解谗,你就看桂林的老酒鬼清晨八早要一碗米粉送三花酒,一直喝到中午的那滋味,老话讲“做了皇帝还想当神仙”,有了米粉和三花酒,做神仙他还不愿呢。桂林的米粉店,满街到处是。不少来桂林卖外地小吃,来了才晓得桂林人对米粉的依恋,没奈何只好改行卖米粉。有的人不知熬卤水的奥妙,以为卤水就是酱油加味精,桂林人吃到这种米粉,吃一口吐一口。其实,要做一个真正的米粉师傅,并非易事。中国菜肴的烹制方法百款百技,而桂林米粉的配料,几乎把中国菜的技法都用上了,好生了得。如果说桂林米粉是烹调艺术的经典,一点也不过誉的。
在桂林米粉文化艺术馆里见到这样一段话:“桂林米粉,是世界快餐业的鼻祖;桂林米粉,是中国食文化的代表;桂林米粉,是烹调艺术的经典;桂林米粉,是民族融合的见证。”
苏州旅行必体验之美食攻略
苏州,古称吴,简称苏,又称姑苏、平江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苏州座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就被文人称作人间天堂,也被马克波罗惊叹为东方威尼斯。(一)最有苏味最老字号的苏州早点:01双塔点心铺
他家总共就卖韭菜蛋饼、葱油饼、豆浆、豆腐花等几种点心,蛋饼和葱油饼的油酥都很足,吃起来香酥可口也不会觉得油腻,豆腐花和豆浆味道很纯正。很多爷爷奶奶都会坐在小小的店铺里一手一个饼,一手喝着豆浆或是豆腐花,还能遇到很多从新区、园区赶来的死忠粉。推荐:豆腐花、葱油饼地址:凤凰街双塔菜市场大门处02老西白点心店
他家的生煎和汤圆最好吃,也有人觉得他家的大馄饨最好吃,还有人强推他家的小笼,美食本来就是因人而异,不过可以说明他家这些东西都不错。开了几十年的老字号,生意一直很好。推荐:生煎、汤圆地址:白塔西路104号(近接驾桥)03新年点心店
吃过他家汤团的人,都说吃到了过去苏州汤团的感觉。皮子黏黏QQ的,一口咬下去芝麻馅儿流出来,就像拍广告一样。鲜肉馅儿的汤团也是汤汁满满,汤团都是现包的,按照苏州人的吃法,早饭一碗小馄饨两个汤团,幸福一整天。推荐:鲜肉汤团、小馄饨地址:山塘街351号(近星桥堍)04哑巴生煎
生煎只吃苏安新村里的哑巴生煎,生煎绝对的够味,周末早起只为美美的吃上它一口。刚出炉的先凉上那么一会,煎皮薄底脆肉香,一口咬下去汤汁满溢,吃下一客不是问题。配牛肉粉丝汤亦或是泡泡小馄饨都不错。地址:山塘街329号(阿坤卤菜对面)05姚记豆浆
吃过咸的豆浆吗?咸豆浆是这家的招牌。24小时经营的老店,老板人特别好。不变的装修,不变的味道。想吃早餐标配豆浆油条的话就来这吧,家里懒得烧粥也可以到这里来一趟。从店里吃完早餐走出来会觉得回到了小时候,街道不宽却很热闹。推荐:豆浆、油条地址:西中市60号(老阊门城门)06海珍饮食店
附近的居民都推荐的早餐店,每天早上路过都会很挤。最受好评的是他家的小笼,经常要排队才能买到,皮子是半发酵的,汤汁很多,就算打包带回家再热热也依旧能尝到爆满的汁水。大排面、焖肉面也做得不错,很多人都觉得,在这家店能吃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苏州味道。推荐:小笼包、大排面地址:新庄新村(近新庄菜市场)07小姜锅贴
如果有人问苏州哪里的锅贴好,我就推荐这家。新鲜出炉的锅贴香喷喷的,皮有嚼劲,鲜肉的肉很鲜美,牛肉的味道更浓郁,带着点咖喱味。锅贴底口感类似生煎脆脆的,却又没那么厚,皮子上的芝麻香气很足。早饭一客锅贴,够啦!推荐:鲜肉锅贴、牛肉锅贴地址:书院巷81号08万福兴
又是一家老字号,一年四季的糕团都很好吃。不爱吃糕团的(青团是离开苏州后至今还很怀念的一个小甜点,不管爱不爱吃甜的都请一定替我再尝一口TwT)到店吃馄饨、面、汤团,他家的汤团也是很好吃的。推荐:青团子、炒肉团子地址:东中市12号09潘玉麟糖粥
名牌小摊位,做的是经典的苏州甜点,爱吃甜品的姑娘们可得留着肚子来这里尝试,糖粥是用糯米精心熬制的,还会加入厚厚的红豆沙和香香的桂花,潘玉麟老夫妇俩笑呵呵地为顾客盛粥,让你还没有吃就已经甜滋滋了。推荐:桂花酒酿圆子、酒酿小圆子、赤豆小圆子地址:皮市街172号花鸟市场北门外(史家巷西口)(二)平江路必吃美食:01鸡脚旮旯
平江路上有很多卖鸡爪的小店,鸡脚旮旯这家店在网上是一家很红火的店,来平江路当然不能错过。这家店是开在平江路上的一个小巷子里的,门口有大大的旗子招牌,所以很好找。店小小的,门口有人排队,但是流水操作其实还是蛮快,他家把鸡爪,鸭胗,事先装好在牛皮纸里,还配有一次性手套。鸡爪10元4个,鸭胗10元2个,鸡脚煮的很透很软烂,啃起来也方便。鸭胗很入味,而且卤的味道也好,吃起来有嚼劲刚刚好,不会难嚼也不会煮太烂。推荐:鸡脚、鸭胗地址:平江路中段邾长巷02苏妃奶酪
苏妃奶酪也是我来平江路必点的小吃之一!通常奶酪+鸡脚是标配。好吃得不要不要的。奶酪口味也很多可以选择,不用担心单一。平江路的各种手工酸奶酪甜点什么的作歇脚之用挺好,但并不属于姑苏美食噢~推荐:原味奶酪地址:南石子街(青石桥西侧)03姑苏特色小吃店
说起蟹壳黄又是一阵咽口水,苏州的这家蟹壳黄和扬州东关街的一家蟹壳黄都是心头肉。蟹壳黄其实就是是一种蟹壳大小的小烧饼,咬起来口感有点类似福建的光饼。蟹壳黄一定要趁热吃,酥的满嘴屑。推荐:蟹壳黄地址:大儒巷53号(近平江路)04鱼食饭稻土灶馆
这是一家吃农家菜的饭馆,装修较为传统,进门处的古装模型、窗边的鸟笼、墙上的汉服劳作图,配合着店内的方桌木椅,使这家店多了一丝古韵。菜单在墙上,带有一丝乡土风情。菜都符合大众口味,分量足,性价比挺高的。人很多,不想排队的话还是要早点去哦。推荐:鸡头米炒百合,剁椒鱼头,豆腐,椒麻鸡地址:平江路68-76号05随柳居
简介:主营一些苏州传统特色小吃,开在临顿路的和基广场后面麦当劳那一排,还有其他分店。里头什么酸梅汤赤豆糊圆子冰冻牛奶酒酿各类传统甜品很丰富,填肚子的面跟盖浇饭也有。夏天有苏式凉拌面。桂花糖芋艿有淡淡的桂花清香,汤头浓郁,芋艿又甜又糯,实实在在老苏州的味道。除了苏州小吃甜品,还有苏式汤面、盖浇饭,吃个简餐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推荐:桂花糖粥、荠菜馄饨、桂花赤豆糊、桂花糖芋艿地址:建新巷17号(三)其他美食:01同德兴面馆
这家面馆我认为是必吃中的必吃,游客推荐去十全街那家总店,环境最好。以前吃面口味很重,这种清一色的面我是拒绝吃的。但这家的面味道鲜美到原味就很好入口,再点上几个小菜,热热汤面大口下肚的感觉真的活似神仙。推荐:红汤/白汤面地址:十全街624号(近凤凰街)感谢02美味渔家蟹园
太湖的一家农家乐,来这里吃太湖三白很推荐,味道正宗、价格合理。老板服务很周到,会帮顾客挑选肥壮的大闸蟹,现捞现煮,一切透明化,让你吃的放心。土鸡也是自家养殖,太湖三白选料讲究,农家乐风情呈现,有着朴实的幸福感。来太湖除了吃知名的太湖三白,另外再推荐个白鳗,清蒸黄焖都好吃,跟豆腐似的入口即化。
推荐:太湖三白、土鸡汤地址:吴中区金庭镇金铎村白塔湾(太湖旁)03藏书羊肉
藏书羊肉是江苏省苏州汉族风味小吃。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烧煮技艺,烹调成各式羊肉菜肴。烧煮而成,白烧以汤色乳白,香气浓郁,肉酥而不烂,口感鲜而不腻。
推荐:羊肉火锅地址:平江区临顿路204号(全大鱼羊馆旁边)tips:最最最正宗的臧书羊肉当然还得去藏书镇品尝了,藏书镇的协会评定了羊肉餐馆的星级,门口有铜牌,其中最高3星级的大约有7-8家,价格都差不多,比非3星级的稍贵,但七人200元左右已经吃得很好了。推荐店家:老庆泰,位置在藏书镇最繁华的地段,藏书羊肉美食城门大招牌下第一家。另外姑苏区定慧寺巷里的兴奋羊肉店也值得一试,每人15块钱左右的羊肉羊肚加白菜粉丝血油豆腐做个明炉再切点羊杂,再来俩小菜真是湿冷的苏州寒夜里最大的享受了。04绿杨馄饨
又一个苏州百年老字号的店,分店有很多家。推荐的这家位于临顿路。他们家的汤是用老母鸡熬制的,所以味道特别鲜美,而且馄饨是当天包的,不用冷冻的馄饨,所以吃起来特别好吃。绿杨的馄饨皮薄馅儿多,汤汁清亮,肉质也很有弹性。推荐:三鲜馄饨地址:临顿路239号
苏州馄饨也是必尝的一个小吃,除了知名的绿杨馄饨外,还有几家不错的:
乐惠馄饨店,坐标吴趋坊44号。刘嘉玲说她小时候住那边从小吃这家,他家馄饨汤团的皮吃起来有别于以往吃过的。泡泡馄饨最为推荐。他家的汤团也很棒,皮子软糯有弹性但不黏牙馅很扎实。
味雅馄饨店,坐标锦帆路通关坊对面皇废基斜坡上(乐桥的东南方向)。特色是骨头汤底以及口味丰富的大馄饨,小馄饨也不错。大馄饨有芹菜肉韭菜肉荠菜肉等。馄饨都是现包的,很新鲜。05得月楼
如果说去杭州一定要吃的正餐是楼外楼,那么来苏州必定是得月楼了。观前街附近的太监弄里的一家百年老店,圆形拱门、高高悬挂的灯笼、木质大圆桌,古色古香,颇有味道,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上菜速度很快,虽然有点小贵,但是味道真的是没话说的。既然来了苏州,那么作为苏州最有名的饭店之一!你一定要来尝试一下。
推荐:荷叶粉蒸肉,松鼠桂鱼,碧螺虾仁,樱桃肉地址:太监弄43号06黄天源
苏州玄妙观隔壁的黄天源,是家响当当的糕团老字号了。过去,苏州人大都爱吃甜糯之食,糕团食品自古也是苏州人时令饮食的一种习俗。窗口有散装的现制点心,店内有包装的特产手信。虽然糕团是这家店的一段佳话,但答主还是最喜欢青团呐~推荐:糕团、薄荷糕、玫瑰松饼必吃;黄天源的面,也属于苏州十碗面之一!值得一试。地址:观前街86号07湘城人和园
简介:他们家有着最苏州味儿的麻饼,老字号,枣泥馅的里面还有松子,软软的,甜而不腻。特色在于里头有猪油,猪油融化了会让枣泥不那么干,香味更浓郁。非常建议买回去作为伴手礼。私信也会收到一些小伙伴问去苏州带什么伴手礼特产回家,推荐这家的麻饼和黄天源的糕团。建议在微波炉加热30秒,不是大热天放一个月没问题。推荐:麻饼地址:王天井巷61号(分店有好几家,大家可以地图搜一下就近前往)08阿四蟹庄
简介:不是阳澄蟹味好,此生何必住苏州,阳澄湖大闸蟹闻名天下,上千家的吃蟹饭店和船舫,分布在阳澄湖边,吸引了全国各地不少的食客。如果你是阳澄湖大闸蟹上市的季节来苏州游玩的话,一定要去阳澄湖边品尝一下大闸蟹。这家店老板三代本地人,特别厚道。招牌菜—清蒸大闸蟹,至今都保持着最传统的做法,深受顾客欢迎。现场挑选,捆扎好,大闸蟹冲洗干净,将大闸蟹的肚子朝天,隔水放置锅中蒸架,盖好盖子大火蒸。蒸蟹的大师傅火候把握的恰到好处,出锅的大闸蟹,外表色泽橙黄,肉鲜香甜美。翻开底盖,连着把蟹背也一同剥开,蘸着特制的蟹料,然后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原汁的鲜美让人回味悠长。若叫上一壶温热的上等花雕酒,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人生快意不过如此。推荐:清蒸大闸蟹、蟹粉狮子头、盐水河虾、红烧鳗鱼、酱爆螺丝地址:苏州市昆山相石路春秋水城蟹舫苑1号入口
苏式月饼皮,里面是鲜肉,有汤汁,因此只能现吃(也是甜咸口的肉)。临顿路的长发西饼口买月饼的从早上七点多就开始排队,而且前面常有人四五十个一买,更有甚者一口气买一百个。这夸张的排队有力地证实了肉月饼的吸引力和馋嘴度。看看一锅锅出炉的月饼,看看一张张快点买到月饼期盼的脸,这就是它的魅力,无可替代。除了以往的鲜肉月饼和虾肉月饼之外,这几年更是推出了肉松月饼和榴莲月饼。虽然推出些其他口味,但鲜肉却是永远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