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受欢迎的十大面条都有什么?分别是哪些地方的?
面条起源于中国,最早的时候人们把所有的面食都称为饼,如果把饼放在汤中煮熟就叫汤饼,也就是最早的面条,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各个朝代的改进,面条的做法和吃法就变得多种多样,以至今日我们所了解到的面条至少有上百种品种。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和特色,面条更是如此。简简单单的一碗面条,在不同的城市被人们做出了不同的味道,而且各有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瘦猴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全国最有名也是最受欢迎的十大面条,武汉热干面上榜,看看你的家乡面上榜没?
一:武汉热干面
二:北京炸酱面
炸酱面最初是起源于东北的,后由满人入关后才带进的北京。现在在陕西、天津、广东等地都有不同做法的炸酱面,但是最受欢迎的还是老北京的炸酱面。炸酱面最精髓的调料就是这碗炸酱,属老北京的炸酱做的最为正宗,口味更香浓,所以只要说到炸酱面大家第一会想到的就是老北京炸酱面。
三:山西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最有特色的传统面食,也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刀削面是山西人最喜爱的面食,刚煮好的刀削面中厚边薄,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全国美食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四:四川担担面
担担面是四川小吃中的代表性食物,也是四川民间极为普遍而且风味独特的著名小吃之一。因为开始都是用扁担挑着在大街上叫卖,因此被称为担担面。担担面又细又薄,配上臊子的香酥,鲜美爽口,让人吃了就忘不了。
五:延吉冷面
延吉冷面是中国朝鲜族的传统美食。是用荞麦粉、小麦粉和淀粉为主料制成面条,煮好后放在冷水中过凉,配上牛肉汤、辣白菜、黄瓜、鸡蛋等多种调料精调而成。面条细有韧性,汤汁凉爽,酸辣有味,是国内外都很有名的一道面食。
六:河南烩面
烩面是河南的特色美食,汤好面筋道,营养高,味道鲜美,在全国范围内都享有盛誉。烩面是选用优质的高筋面粉为主料制成,食用时配上上等的嫩羊肉、羊骨小火慢熬5个小时以上的汤汁,不仅面条筋道有味,汤汁更是鲜香味美。河南郑州被称为
“烩面之城”
,这里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烩面馆,来到郑州的外地人第一件事就是去尝一碗地道的羊肉烩面。
七:杭州片儿川
片儿川是杭州的传统风味小吃,也是杭州奎元馆的名点之一。这道面的精华是在浇头上,正宗的片儿川浇头是用雪菜、冬笋、瘦肉片组成的,但是由于冬笋不是每个季节都有,所以平时都是用其他的鲜笋或者茭白代替的,味道上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要想吃正宗的片儿川就等冬笋上市的季节再来吃。
八:昆山奥灶面
奥灶面是江苏省昆山市的传统面食之一。奥灶面中以红油爆鱼面和白汤卤鸭面最为著名。奥灶面之所以能闻名全国,和面汤紧密相关。正宗奥灶面的面汤是选用青鱼的鱼鳞、鱼鳃、鱼肉、鱼的黏液煎煮而成,味道极其鲜美,所以受到了全国食客的追捧,当然价格也比其他面条要贵,人均在20-50一碗。
九:兰州牛肉拉面
兰州拉面的小面馆遍布全国,其实在兰州地区正确的叫法是兰州清汤牛肉拉面,是甘肃兰州地区的特色美食。兰州牛肉拉面以
“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
的独特风味受到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食客的好评。兰州牛肉拉面是兰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兰州人一天的开始。
十:镇江锅盖面
锅盖面又叫镇江小刀面,是江苏省镇江市的地方特色美食。锅盖面最早起源于清朝,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锅盖面的汤料非常讲究,使用秘制酱油汁配上十余种佐料精制而成,做好的面条汤清面软,不粘不乱,味道十分鲜美。
中国有1200多种面条的名称
1."中国十大面条"名列前茅的是武汉热干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兰州牛肉面、四川担担面、杭州片儿川、昆山奥灶面、镇江锅盖面、吉林延吉冷面和河南烩面。
2.武汉热干面作为武汉美食的代表,风靡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闻名遐迩的早餐佳品。外国友人初抵中国,对中国街头巷尾的早点文化充满好奇,而武汉的“过早”文化则将这种传统推向了巅峰。“过早”一词,在湖北方言中意味着早餐,它体现了当地人对早餐的重视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3.武汉的早点文化中,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以及面窝等,都是武汉人早餐桌上的常客。
4.武汉的四大名早点分别是蔡林记的热干面、小桃园的瓦罐鸡汤、四季美的汤包以及老通城的三鲜豆皮。若来武汉而未品尝这些美食,那将是一种遗憾。
甘肃人民日常吃的面食,除了牛肉面,还有哪些?
1.浆水面
天水浆水面又叫酸菜饭,是一种传统面食,在天水地区,特别是农村一带的家常饭。它是用发酵的酸菜炒成卤而制成的面条。一般上好的酸菜用一种叫“苦苣”的野菜腌制,味酸,浆水,既可做清凉饮料,又能在吃面条时做汤。再加上葱花、香菜调味。吃起来酸爽无比,浆水又清热解暑的作用。夏天吃上一碗浆水面,立即会感到清凉爽快。
2.搓鱼面
搓鱼面又称搓鱼子,是甘肃省张掖市特有的面食。因其成品的形状中间粗、两头尖,酷似小鱼而得名。先把面皮擀至5毫米左右的厚度,切成5毫米宽,然后搓成圆柱形。再把圆柱形的面条搓断,这就形成的小鱼状。成型的面就可以直接下锅了做好的面条既可以加辣椒和醋干吃,又能用来炒菜。虽然搓鱼面的做法略复杂,但胜在口感好。是张掖不可错过的一道精品小吃。
3.呱呱
天水呱呱不是青蛙,而是一种甘肃天水的传统风味小吃,荞麦面做的,被誉为“秦州第一美食”,天水呱呱口味独特,以香、辣、绵、软着称。相传起源于汉代。是用当地特产的一种被称作荞麦的淀粉制作的。以香、辣、绵、软着称。
4.高担酿皮
兰州的酿皮有两种,分水洗酿皮和高担酿皮。高担酿皮主要以芝麻酱为主,(芝麻酱调的即稠又多)其它调料依次为油泼辣子、香醋、食盐,再佐以绿豆芽,拌匀即可。而水洗酿皮则突出的是各种调料的冲味。调料为:芝麻酱(调的较稀)油泼辣子、蒜泥、芥末水、香醋、食盐。高担酿皮口感顺滑、柔软,制作简单,深受很多兰州人的欢迎。
5.藏包子
甘南藏包子是非常有特色的面食,其制作精细,工艺有独到之处。甘南藏族人民大多都有一手捏制包子皮的高超手艺,一次可捏制成4至5个大小相等、薄厚均匀的包子皮。藏包子因体积较小,一般放置在旺火上蒸制15至18分钟即熟。用筷子把包子夹入盘内,佐以蒜泥、醋、酱油、辣子油、吃起来油而不腻,软嫩可口,鲜美异常。
6.洋芋搅团
说到洋芋搅团,不得不提及一下“搅团”这种食物,搅团也是甘肃的一种做法,不过搅团的食材一般是小麦面粉、玉米面粉或者豆面等杂粮面粉,和洋芋搅团是完全不一样的吃法,而洋芋搅团的原材是土豆,和面食搅团的成品相像,吃法接近。甘肃人又叫土豆为洋芋,所以才有了洋芋搅团的叫法。据小编了解,在全国各地土豆产区,大都有甘肃洋芋搅团类似吃法。这种小吃在甘肃的分布较多,主要在有陇南的武都,平凉的华亭和庄浪,以及甘肃临洮。这些地区洋芋搅团的做法大都类似,吃法略有差别。
7.炮仗面
炮仗面又称“炮仗孔子汤饭”,由于这道面食的传播性非常广泛,融合了不同的历史、民族、地区的特色,因而有时也管它叫民族团结的“串串面”。方言中叫“炮仗子”,其实就是爆竹的意思,回族叫炮仗,是回族的一种汤面,个个如小炮仗一般。简便快捷的炮仗子汤饭,由于加入了西北特有的麻辣香料,吃着火辣辣的,吃到嘴里有放炮仗的味道,越吃越想吃,令人胃口大开。有的地区人民用此汤来发汗去病,不少的人还称它为感冒汤。炮仗面,面条劲道弹韧,辅菜香辣爽口,是西北穆斯林经典面食。特别在西北地区,深受各族人民喜欢。炮仗面的拉面,出锅后不带汤,用刀切成短条,倒入用粉丝、肉末、辣椒和少量菜做好的混菜锅内混炒而成。出锅前的制做等同于拉面的制做,出锅后的混炒法又相近于炒面片的混炒,但口味与两者各不相同。先长后短,先煮后炒、面菜混一。
舌尖上的中国2都介绍的哪些地方的美食,很馋
1.酥油蜂蜜:这种蜂蜜粥对人体五脏有保健功效,属于进补型保健粥。在减肥期间,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反应,可以食用酥油蜂蜜粥来调节身体。
2.乐山豆花:乐山豆花以其独特的口味、入口即化的感觉、清热解毒的功效和适合所有年龄段的特点而受到大众的喜爱。
3.蓝田裤带面:陕西八大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俗称“biang-biang面”。正宗的裤带面需要使用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擀成,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相当,薄时如同蝉翼。每根面条所用的面粉通常可达2两,因此对于饭量小的人来说,一根面条就足够一顿饭。这种面条光滑、柔软,有弹性,无论是搭配臊子,还是加泼油辣子,都非常美味。
4.陕西臊子面:臊子面据说是因西周文王而得名。相传周文王年幼时因父母早逝,一直靠哥哥嫂嫂抚养成人。有一次,周文王率军出征中途遇到暴雨,风寒入骨,服用百药不见起色,数日卧床不起。嫂子得知后亲自下厨,为文王擀制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文王吃后大汗淋漓,精神焕发,后来为了纪念嫂嫂,遂取名“嫂子面”。因此,臊子面又称“嫂子面”或“哨子面”,而“哨子面”可能是由于谐音转化而来。
5.清炖跳鱼:又名清炖跳跳鱼,是浙江台州玉环的名菜。跳鱼别名弹糊,是滩涂特有的产品,俗称花跳鱼,又称跳跳鱼,大弹涂鱼,温州方言"老舞"。它是我国南方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台湾沿海一带滩涂里的一种小鱼。这道菜香醇味厚,跳鱼肉嫩鲜,有滋润养颜的功效。
6.呛炒野生木耳:呛炒野生木耳是湖南的一种特色美食小吃。
7.山东煎饼:山东煎饼非常薄,以五谷杂粮为原料制成,这是平民之食——可以卷上大葱、蔬菜、肉类或山珍海味,让人吃得津津有味。山东煎饼,是汉族特色面食,源于山东南部和西南部的临沂、泰安、枣庄、济宁等地区,属鲁菜系。有诸葛亮或孟姜女发明多种传说。
8.广东潮州春卷:潮州春卷是广东省潮州地区的传统小吃,也是节日食俗。它呈长方形,金黄美观,外酥里嫩,味浓香郁,广受好评。皮酥脆,馅咸香。
9.鱼酱炖稻花鱼:这是贵州一个苗族村落的美味小吃。鱼酱由新鲜的辣椒和河底的爬岩鱼腌制而成,而稻花鱼则是将鱼放在稻上风干,再加入糯米制成。将鱼酱和稻花鱼炖煮,一口鱼肉一口米饭,稻花鱼肉质细嫩,味道香美,非常适合煮汤。
10.福建泉州萝卜饭:所谓萝卜饭,就是用萝卜切粒后与大米煮成的饭。据说当年这种吃法是为了节省粮食;如今这种吃法不失为健康膳食。
面条象皮带是哪个地方的方言?面指什么面?
1.裤带面,又称蘸水面,是陕西西安地区特色面食之一。
2.这道面食因其形状宽厚如裤带而得名。制作时,面团搓成长条后切成小段,再擀成长条片,下锅时拉长,形成类似裤带的形状。
3.售卖时,一般将面条分入小碗,顾客点餐后,将煮好的白面与汤汁一起端上。食用时需要将面条从盆中夹出,蘸着汤料吃。
4.汤汁除西红柿、鸡蛋外,还有浆水汁等。杨凌蘸水面一般按根售卖,而不是按重量售卖。
5.另一种特色面食,蘸水面,也是陕西杨凌地区的代表美食。制作时,面团合好揉匀后擀成圆饼,再切成宽厚的长条。
6.煮面的同时,准备蒜泥、西红柿等调制蘸汁。将煮好的面条捞出,蘸着汤汁吃。
7.蘸水面讲究一青二白,青可以是菠菜、苜蓿、豌豆苗等,白则是面条本身。这种面食因其宽厚如裤带而得名裤带面,也有人称其为biangbiang面、片片面或过水面。
8.无论是裤带面还是蘸水面,都是陕西面食中极具特色的代表,值得一试。
美食臊子面原产哪里啊?
臊子面
臊子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面食,有其悠久的历史,尤以岐山臊子面最为著名。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它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臊子面在关中地区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婚丧、逢年过节、孩子满月、老人过寿、迎接亲朋等重要场合都离不开。
关中一些地方由于方言发音将臊(sao)子面读哨(shao)子面。并以此影响到一些餐馆的名字有误。
臊子面的做法
臊子面最为重要的是汤,汤是臊子面的灵魂。做汤需要的主要食材有以下几种:
肉臊子:选较肥带皮的猪肉,猪肉中也要含有比较多的廋精肉。将肉切成小碎片,片要薄。入热油锅,锅中油不可太多,不断搅拌翻炒,在此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姜沫,去腥,后加入一定量的碘盐。当肉为六成熟时加陈醋,翻炒,七成熟时加入酱油等调味品,当九成熟,快出锅时加入适量红辣椒粉,搅拌,微炖一会,即可出锅。期间要非常注意控制火候和时间。火不可太猛,太旺则肉可能炒老了或炒焦了,辣椒面烤糊了影响汤的色泽;火候不够,肉不熟,肉的腥味去不尽,而辣味渗的太深。只有火候控制住,肉鲜、嫩、微辣,而油鲜红光亮而不是很辣。这即为肉臊子的最基本做法。
入汤菜:
木耳,温水泡开后,切碎,待用。
豆腐,切薄片,入热清油,煎至蛋黄色,出锅,切成细小菱形状,待用。
鸡蛋,煎成蛋皮,切小菱形片,待用。
黄花菜(针金),温水泡开,切成约1.5厘米,待用。
韭菜或蒜苗,以蒜苗最佳。洗净,晾干,切成细小片,留用漂菜。
底菜:一般为胡萝卜,切为细小的末状。如果在肉臊子刚出锅,锅中留有适量的臊子中直接炒最好。也可在凉锅中先用适量臊子热锅,再倒入胡萝卜末,同时旺火翻搅,放入碘盐。半熟时,文火慢慢的焖,同时要勤翻动,一直将锅中的水分焖干,在菜快背焖熟时,放入味精,花椒等调味品。在此中要根据热锅的臊子和菜的比例,控制油和辣味合适。
面有传统手擀面和机压面:手擀面,面要做到韧、劲道,沸水出锅有光泽。通常是生面做好,揉团,蒙上湿布方五六个小时候才擀,这样面有韧劲,易于擀薄切细,沸水出锅有光泽,面劲道滑润。机压面多为结婚丧葬等亲朋较多时用,节省人力和时间。
配汤:选铁锅最好,注清水,旺火沸腾。将准备的木耳、鸡蛋、黄花菜、底菜入锅,并根据需要再行调味,旺火滚沸后文火热之,加漂菜。汤成。将热汤浇到刚出锅的面上即成一碗汤滑味鲜、香美可口的臊子面。
以上即为臊子面的基本做法,而要做得一手地地道道的臊子面,要注意许多细节,炒肉臊子和配汤时尤为重要。岐山臊子面味以酸辣为主,要在配汤时注意。关中其他地方依据也有各自口味。
臊子面的历史
臊子面的历史悠久,关于臊子面的产生关中就有许多说法。
说法一:古时,周人由豳(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迁至岐之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在渭河边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后渭河有一恶龙为祸,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离开经过数代开拓出的家园,奋起反击,大战七日才将恶龙杀死,饥饿的人们为庆祝胜利,将龙杀了和面群体食之,觉得鲜美无比。于是在以后庆祝这次胜利时,便用猪代替龙和面集体食之。后来扩展至其他节日和祭祀。这臊子面也渐渐传开,而其做法也渐渐流传中得到了发展。
说法二:岐山文化馆李辛儒先生还专门写了一本小册子,书名叫《神来之食歧山哨子面》。据他考证,臊子面源于周代尸祭制度的"竣余"礼仪,即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才轮到君卿,最后才是一般人。这种遗俗在岐山长期存在,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第一碗哨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两次汤,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然后才上席,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过去吃面剩下的汤不能倒掉,还得回锅。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现在敬神灵和祖灵,吃回锅汤的习俗已经改变。臊子面是岐山和关中一带招待客人的便饭,新媳妇过门,孩子生日,老人祝寿,通常都以哨子面招待客人。
说法三:来源于唐的“长寿面”。臊子面是在唐代"长命面"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猗觉寮杂记》上说:"唐人生日多俱汤饼,世所谓'长命面'者也。"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面条一类的食品,在唐代称作"汤饼"。刘诗中提及的汤饼",就是"长命面"。它是唐朝时款待客人的佳点。相传,苏东坡在陕西为官时,特别喜食这种面条,并写下了对它的赞美诗句:"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
关于"长命面"所以会改称"臊子面"的事,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岐山有户人家娶了一个美貌、聪明、勤快、伶俐的媳妇。新媳妇到婆家的第二天,为全家做了一餐面条,一家人食后无不称赞面条滑爽鲜美。后来,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职,请同窗好友到家作客,便请嫂子为大家做最拿手的面条款待客人,大家吃后都赞不绝口。从此,"嫂子面"就出名了。因为这种"嫂子面"上必须加臊子为浇头。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作"臊子面"。据史实,臊子肉出现在北宋时期,《梦粱录》上记载有专门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铺。但当时是否已经出现"臊子面",还不得而知。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记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写此书前,就已经问世。
臊子面在陕西地区身价颇高。除沿袭唐代"长命面"的有关习俗,如在生日做寿时必食外,每遇婚丧喜事,或逢年过节,都要以它来款待客人。旧时,陕西农村还有这样的习俗:新媳妇过门的第二天,要在婆家举行一个隆重的擀面仪式,新媳妇当着客人的面上案擀面,以测试其技艺的高低。技术高超娴熟者,擀出的面厚薄均匀,切条细长,下到锅里不会断裂,这样的新媳妇,才能赢得大家的赞誉。
臊子面的影响
臊子面是陕西的风味小吃,品种多达数十种,以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韧滑爽,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誉最盛。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味鲜香浑厚而不腻。而岐山哨子面乡土风味尤为浓厚,以酸辣著称。岐山面要求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所谓煎、汪即面条要热的烫嘴、油要多,才能体现此面的特色。岐山面是一种高碳水化合物、高饱和脂肪酸的地方特色面食。
臊子面对关中地区的人们生活的影响很大,无论喜事丧事、逢年过节、老人过寿、还是小孩满月或是家里来了亲朋都离不开臊子面。关中地区办红白事、老人过寿、孩子满月等都一般招待两顿,所谓早饭和午飨,而早饭臊子面即为主食。
关中农村地区,新年第一天的早晨基本上都是臊子面。吃饭前,先端一碗汤去门前撒一些以祭奠先人,后才家人享用。有的也在先人像前献上一碗臊子面以示怀念。
岐山的哨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经很驰名。岐山大小饭店都供应臊子面,或者干脆就起个“岐山臊子面馆”“臊子面馆”或"老**臊子面”等只卖臊子面。而其生意往往不错。还有的楹联写道:
喝几杯西凤酒来此小坐
吃两碗臊子面不虚此行
而现在在许多旅游区附近就有专门搞农家乐特色的臊子面。例如岐山五丈原的诸葛亮庙附近就有。
臊子面始于周原故里岐山,传遍陕西及西北各地。
各地面条名字的来历
悠久的吃面历史当然也吃出了各种的制作花样,发展出杆、抻、切、削、揪、压、搓、拨、捻、剔、溜等等的制法,以及蒸、煮、炒、煎、炸、烩、卤、拌、烙、烤、干捞等的调制法,而演变成各地的风味面条,如北京的打卤面、上海的阳春面、山东的伊府面、山西的刀削面、陕西的臊子面、四川的担担面、湖北的热干面、福建的八宝面、广东的虾蓉面、贵州的太师面、甘肃的清汤牛肉面、岐山的臊子面、三原的疙瘩面、韩城的大刀面、河南的烩面,干捞面,西安的箸头面、菠菜面等等,有细如丝线的面条,也有宽如腰带的面条,形式不可胜数。
山西的刀削面、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
1、刀削面,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条,堪称天下一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来历: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喃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至今,晋中的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等县,不论男女都会削面。后来,“凤阳”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改革,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如略加山西老陈醋食之尤妙。
2、四川的担担面
来历:担担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数陈包包的担担面了,它是自贡市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始创于1841年。因最初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过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担担面,用一中铜锅隔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炖蹄膀。现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的担担面,多数已改为店铺经营,但依旧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担担面特色最浓。担担面的由来说法不一,但川菜派系中的老师傅普遍认为,应该起源于川东。原因很简单,川菜三大派系,上河帮(蓉派)小河帮(盐帮菜)下河帮(渝派)各自用辣椒的方法不一样,而担担面中的辣椒用法是下河帮的用法。其中一样主要的原料(川东菜,即川东人叫的老咸菜。而非川冬菜)。是在达州一带的特产。自贡宜宾范围用得是芽菜。所以可以明确的说担担面是出自川东达州一带。
3、河南的鲤鱼焙面
来历:1900年,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为逃避八国联军之难,曾在开封停留。开封府衙着名厨备膳,贡奉“糖醋熘鱼”,光绪和慈禧太后食后,连声称赞。光绪称之“古都一佳肴“;慈禧高兴地说:“膳后忘返“。随身太监手书一联:“熘鱼出何处,中原古汴梁“,赐给开封府以示表彰。1930年前后,开封名师最早将用油炸过的“龙须面“,盖在做好的“糖醋熘鱼“上面,创作了“糖醋熘鱼带焙面“名菜,深为顾客欢迎。将二者合而为一,既可食鱼,又可以面蘸汁,故别有风味。其后,该菜逐渐传开。
后来,拉面传开封,人们又用不零不乱,细如发丝的拉面油炸后和熘鱼搭配起来,使其更为锦上添花。“糖醋熘鱼“味道之鲜美,妙在一道菜肴,两种食趣。有“先食龙肉,后食龙须"之美誉,成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在改革开放中,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加,鲤鱼焙面被越来越多的来汴客人所赞赏。
编辑本段其他面类的典故由来
(一)阳春面
阳春面又称光面,即清汤面,“阳春”一词的由来,据<辞海>释:“农(阴)历十月为小阳春,市井隐语逐以阳春代表十。”而以前一碗普通面的售价是十文钱,故称十文钱一碗面为阳面。阳春面只有汤头没有浇头(配料),可用任何面条,如龙须面、细面、小宽面、中宽面,都称阳春面。
(二)揪片
揪片又称“掘片、押片”,是山西面食中的常品,从上往下揪入锅中,故又称“掐疙瘩”。据专家考证,汉代的汤饼就是水煮的揪面片;元<饮膳正要>中则载有一种“鸡头粉掘面”,是一种似铜钱大小的面片。煮热后的揪片需配上各种不同的浇头与配料食用。
(三)猫耳朵
猫耳朵在太原地区俗称“圪饦儿”或“圪饦”,并不叫猫耳朵,是一种基本的家常面食,北魏时已有记载,但究竟源于何时,已不可考。由古书中得知,古人做“汤饼”都是托在桌上制作,但后来因技术的改进,用盆即可和面与揉面,已不再需要托在桌上制作,故又称为“不托”,不托是由馎侂演变而来的,而馎饦的制作方法与现今山西制作猫耳朵的手法略似,而山西的方言圪饦的音相近,根据推测,猫耳朵可能就是圪侂或馎饦。因为所制作的产品小巧,而外形又很像猫耳朵的样子,故称之为猫耳朵。
(四)刀削面
刀削面又称“削面”,在<素食说略>中载有“削面:面和硬,须多揉,越揉越佳,做长块置掌中,以快刀削细长薄片,入滚水煮出,用汤或卤浇食,甚有别趣。”刀削面为我国五大名面食之一,其主因乃是削面的刀技与手法诱人,面的筋道与咬感又足,吃后回味无穷。制作刀削面特别讲究削与飞,就是削面要快,削下的面条如小鱼儿翻滚入锅,且面条的大小一致,外筋而内柔,光滑而有咬感。刀削面源于山西太原地区,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传说是元朝时期,为防汉人造反,而将百姓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一刀轮流使用,有一老者前往邻居处取刀准备回家切面,结果刀己被人取走,这位老者只好回家,刚出大门,被一块东西碰到脚,低头一看,是块薄的小铁片,于是捡起来放入口袋内,回到家后,因面锅水已沸,又没刀可切,忽然间他想到有块铁片,就将铁片拿给老太太,老太太一看,发牢骚的说:“这么薄小的铁片如何切面?”老者生气的说:“切不动就用砍的!”这砍字一出,提醒了老太太,只好将面于在左手上,右手拿小铁片,站在煮沸水的锅边,将面砍入沸水中,煮熟后捞出,浇上卤汁就可吃了。这种砍面方法流传于晋中地区,直到明明朝后再历经多次的改良,而成为现在著名的面食。刀削面传统的制作方法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将面削入沸水内。这种削面技巧讲究的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手眼一线,一棱接一棱,平刀是扁条,弯刀是棱条”,因此在山西有个打油诗“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稍。”可见刀削面除了饱口福外,还饱了眼福。刀削面的面团要硬,揉面要足,反覆搓揉至面团光滑,再搓成条形状,以利用手托拿。而削面的刀具有两种,一种为削面片条用的稍弯刀片,一种为削棱条面的弯角平刀。同时煮面也有窍诀,山西的俗语说“头锅饺子二锅面”,头锅煮面是清汤挂面,二锅煮的面较美味,煮的时候要大火,以保持面条之柔韧与滑溜的口感。刀削面除了面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出锅后的浇料(包括了打卤类、炸酱类、煎炒类、凉拌类和氽汤类)、卤汁和配菜的组合会随着季节而变化,视时而食,非常的讲究,例如在秋冬时节时兴配上清蒸羊肉、蕃茄鸡蛋卤或炸酱。
(五)拉面
于各地。清<素食说略>中亦载有当时流行于陕西、山西的“搷条面: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融合,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搷条面’”。拉面可拉成扁条形(依扣数不同区分为灯草皮、带子条、柳叶条、韭菜扁、细韭菜扁、一窝丝)、圆条形(依扣数不同区分为粗白条、绿豆荚条、粗匀条、细匀条、细圆条、一窝丝、龙须丝)、三棱形或中空形,其型式与山东的福山拉面相差无几。
(六)担担面
担担面是面条煮熟后加上肉臊而成的一种面食,相传担担面是由四川自贡市一名叫陈包包的小贩创于1841年。他挑担卖面,担子的一端是用一口铜锅隔二格,一格煮面,另一格于炖鸡、蹄膀或配料,另一头则是火炉,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与台南担仔面的竹担子有异曲同工之处。
(七)伊府面(速食面)
伊府面又称“依附面”或“御府面”,它起源何时何地?广东、福建、苏州、宫廷各种传说均有,各说各话,真的难以定论。但由史料的记载,比较具体的说法是由乾隆年间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的家厨所创制,因而取名为伊府面。伊府面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各地均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但基本的做法是一致的。它是一种油炸的鸡蛋面,因民间广泛的流传与改良,已传至世界各地。还有人撰文称赞伊府面是世界最早的速食面,是泡面、方便面、速煮面的“老祖宗”,是旅日华侨由“伊府面”的制法得到启发创造出今天的速食面。伊府面是以鸡蛋面条先煮熟再油炸,可贮存起来,饥饿时下水一煮即可吃,确实有它方便的特点。其实伊府面的做法早载于明代的<宋氏养生部>,当时称“索面”:“用面调盐水为小剂,卧之以油,缠之于架而渐移,架孔垂长细缕。先用水煮去盐,复以前制齑汤调瀹之,暴燥,渐用。”简单的说,就是用面粉加盐水调揉均匀,再揪成小块抹油,将面团放在有孔的压面机(河捞机,有点像米苔目机),使面漏下而成长条,经水煮除咸味与调味,最后将面条取出晒干收存慢慢取用。仔细分析一下,这正是“速食面”的特点。由此可见,中国的速食面至少也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了。
(八)拨鱼面
拨鱼面又称剔尖,是流行于山西民间的一种水煮面,是将软面团用拨的方式来制作,因面的形状像“鱼”一样头尖肚圆,故称拨鱼,又因两头尖尖,亦称剔尖。拨鱼面的历史悠久,于元朝中载有:山药拨鱼(白面、豆粉、熟山药搅匀用匙拨入滚汤)。还记有“玲珑拨鱼”的词句。拨鱼在民间多用高粱粉、荞面粉、小豆粉、绿豆粉、玉米面等混合制作,目前大都用面粉为原料。
(九)刀拨面
刀拨面是用平口的刀刃将面条切拨而成。是由刀切面演变而来。刀拨面的刀是特制的,两端都有柄,刀刃平宜不能鼓肚,每把重达二公斤左右。先将面片压成适当的厚度之后,再用这种刀切拨,拨出的面条十分整齐,粗细一致。山西面食表演时,曾有面食馆的胡乃花师傅创下每分钟拨出105刀共630条的记录,条条不沾连,速度之快,让围观者眼花缭乱。面条确是山西一绝。
(十一)搓鱼儿
搓鱼儿是用手搓成似鱼的面食而命名之,乃山西民间的常面食,除了农村之外,城乡的面食馆和小吃摊亦有出售。有关搓鱼儿的制作记载不多,只有在<山西面食>一书中记载了八个种类,即搓条面、滚子面、煮鱼鱼、面搓鱼、干炒面、南瓜焖鱼、烧羊肉焖鱼、土豆焖面鱼,而使搓鱼儿在山西面食中占有一席之地。搓鱼儿所用的原料有面粉、荞麦、麦、高粱、玉米及杂粮等多种,其形状有长圆条形、螺纹形、中间宽扁两头尖细形等,其熟制和吃法则有煮、蒸、焖、烩、煎、炒、等方法,是很受喜爱的种面食。
(十二)刀切面
刀切面又称切面,刀切面的料相当广泛,除常用的面粉外,尚可加入豆粉、荞麦、麦、高梁以及粗细杂粮(如小米、玉米)等。除了原料多样化外,种类也很多,如普通切面、大刀铡面等等,其外形则有大宽条、二宽条、柳叶条等。
(十三)卤面
是由各种配料做成卤汤与面团混起来的。口味香甜、滑润、浓郁。卤面的汤料,要精选好的香菇、虾肉、猪肉、鱿鱼、笋丝、黄花菜,佐料扁鱼、沙虫和芫荽、韭菜、豆芽、胡椒粉、沙茶酱、蒜香、蛋丝等。调卤面的汤最好是骨汤或肉汤。特选好的香菇、猪肉等料倒入汤中煮透,然后添加地瓜粉调稠,另加一些冰糖、盐、味精,以增加香甜、滑润的口感。
(十四)臊子面
臊子面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臊子分为肉臊子和素臊子两种,其中又以肉臊子为主。品种多达数十种,以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韧滑爽,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誉最盛。§面的做法§
榨菜肉丝面
原料:瘦肉150克、榨菜半个、葱2根、拉面酌量、料酒半大匙、酱油半大匙、湿淀粉半大匙做法:1、瘦肉切丝,拌入调味料,腌10分钟,榨菜切丝后先泡水20分钟以去除咸味。葱切葱花。2、用3大匙油先将肉丝炒散,再放入榨菜肉丝同炒,炒匀后盛出。3、另用半锅水烧开,放入面条煮熟。4、将调味料放面碗内,盛入面条,铺少许炒好的榨菜肉丝并撒葱花少许即成。小秘诀:榨菜有老榨菜和嫩榨菜两种,老榨菜较咸较香,所以要泡过水再炒,嫩榨菜比较不咸,洗净直接放入同炒即可,但都不宜再调味,以免太咸。
河南烩面
主料:羊骨头(羊脊骨腿骨为上等)、羊腿肉、粉条、黄花菜、香菜、豆腐丝、海带(或选用木耳)、鹌鹑蛋、面粉配料:八角、大料、草果、茴香、盐、味精、香油(南方称“芝麻油”)做法:(一)、熬汤、煮肉1、羊肉切成大块,羊肉和羊骨头用清水洗净,用清水中浸泡约1小时,捞出,冲洗干净。2、八角、大料、草果、茴香一起用纱布包裹,制成调料袋。3、锅中填满水,将羊肉和羊骨头放入,大火煮开,撇去浮沫,放入调料袋,转小火慢炖2-3小时,熬至羊肉软烂,捞出调料袋,加入盐调味,待凉备用。(二)、制作面坯1、面粉中加入一小勺盐,混合均匀,慢慢加入清水,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蒙上保鲜膜醒20分钟。然后再揉10分钟后盖上保鲜膜醒20分钟。反复3-4次。2、将揉好的面团搓成粗长条,分成剂子,将每个面剂擀成厚度约1厘米的长方形面片,在面片上抹上色拉油,盖上保鲜膜,醒20分钟即可。(三)、准备配料1、粉丝用水泡软。2、香菜洗净,切段儿3、黄花菜和木耳泡软,将木耳撕成小朵。4、海带泡发后洗净,切丝。5、鹌鹑蛋煮熟,去皮。6、羊肉切片。(四)、上述工序都完成后,就可以抻面、煮面了1、锅中放入熬好的羊肉汤,煮开后依次放入羊肉片、黄花菜、木耳、海带、豆腐丝,搅拌均匀。2、再次开锅,开始抻面。取一块面片,双手捏住两头轻轻抻开,将面片抻成宽约1厘米的面条,下入锅中。如此反复,将所有面片抻好入锅。锅开后下入粉丝,加盐调味。面条煮熟即可出锅,搭配着糖蒜和辣椒酱食用。
红烧牛肉面原料:牛肉500克,面条500克,小白菜250克,水10杯,葱4根,姜2片,大蒜8粒,八角4粒,辣椒1根;酱油1杯、水6杯、酒1汤匙、辣豆瓣酱1大匙,麻油少许。做法:1、牛肉洗净切块,氽烫去血水。2、起油锅,炒香葱、姜、葱段、八角、辣椒、牛肉,加入酱油1杯、水6杯、酒1汤匙、辣豆瓣酱1大匙,用中火煮约1小时。3、水烧开,煮熟面条捞出,再烫熟小白菜。4、碗中放入麻油少许、葱花、牛肉汤,加入面条、青菜、牛肉即可。
担担面原料:面条200克,猪肉馅400克,芽菜100克,大葱末25克,姜末10克,蒜茸10克,辣椒面1.5克,芝麻酱10克,油菜心1棵,香菜少许。调料:老抽,生抽,料酒,米醋,高汤,花椒面,猪油,香油。
做法:1、锅热后,倒入猪肉馅炒散待用。2、用猪油将葱、姜、蒜爆香,再放入辣椒面、芽菜、肉末煸炒,加料酒、老抽、生抽、米醋,点少许高汤,出锅时放入芝麻酱、花椒面炒匀。3、开水下锅将面条煮熟,捞入碗中。油菜心焯熟待用。